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布衣之交的典故这个问题,亲情友情爱情对苏轼的影响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中国古代两则古人交友之道故事的标题
  2. 古人的21种交情的表现
  3. 亲情友情爱情对苏轼的影响

中国古代两则古人交友之道故事的标题

1、布衣之交不可忘。-(唐)李延寿2、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宋)欧阳修

3、人生乐在相知心。-(宋)王安石4、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明)冯梦龙

5、于患难风豪杰。-(清)魏禧

6、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清)曹雪芹

7、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宋)顾夏

8、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汉书》

9、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已。-鲍溶10、君子上交不诌,下交不渎。-《周易》

11、若知四海皆兄弟,何处相逢非故人。-陈刚中

12、朋友,以义合者。-(宋)朱熹13、衣不如新,人不如故。-《汉乐府》

14、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宋)欧阳修

15、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史记》

16、未言心相醉,不再接杯酒。-(晋)陶渊明

17、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

18、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清)蒲松龄

19、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春秋)孟子

古人的21种交情的表现

除了八拜之交、金兰之交、莫逆之交、君子之交、忘年之交这些我们熟知的,还有如下:

忘形之交:指不拘身份、形迹的知心朋友.

八拜之交:“八拜”本指古代世交子弟见长辈时的礼节,后指好友相约结拜的兄弟姐妹的关系.

点头之交:指交情不深,仅见面点点头的朋友,亦称“一面之交”.

布衣之交:普通老百姓相交的朋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里有:“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刎颈之交:那怕砍头也不变心的朋友.《廉颇蔺相如列传》里有:“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句.“刎颈之交”亦可谓“生死之交”.

莫逆之交:意谓彼此心志相通,情投意合.《庄子·大宗师》:“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杵臼之交:杵,舂米的木棒,臼,石臼.指交友不嫌贫贱,亦称为“杵臼交.”

车笠之交:《太平御览》引周处《风土记》:“越俗性率朴,意亲好合,即脱头上巾,解要(腰)间五尺刀以与之为交,拜亲跪妻,定交友礼.……祝曰:卿虽乘车我戴笠,后日相逢卿当下.”这种朋友,不以贵贱而异,友谊深厚.

忘年之交:年岁差别大,行辈不同而交情深厚的朋友.《南史·何逊传》:“弱冠,州举秀才,南乡范云其对策,大相称赏,因结忘年,交.”

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朋友.《诗经》中把儿童的发髻称作“角”,后来人们习惯称童年时代为“总角”.《晋书·何劭传》:“劭字敬祖,少与武有总角之好.”

竹马之交:小时候就相好结交的朋友.竹马,儿童喜欢骑竹竿当马,所以将竹马比做小儿时.《后汉书·郭十及传》里写道:“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獐数百,各骑竹马于道次迎拜.”

亲情友情爱情对苏轼的影响

1、布衣之交苏轼与布衣的交往是他身上最为可贵的一点,也是形成他本真性情的重要因素。苏轼身为官员并没有什么架子,甚至还和百姓们做朋友。一般官员和百姓相处时是一种高高在上、居高临下的态度和架势,苏轼能和百姓做朋友却是源于他本性中的善良,并且他是真正的关心民生的。苏轼一生数次贬谪,在这些人身上,他得到了在落魄生活中基础的温情,使得他在困难时不至于对人生丧失信心,也不至于对这个世界失去信心。

2、君子之交苏轼最为有名的政敌便是王安石了,而王安石的变法迫使对立阵营的苏轼接连贬谪。这两人在政见上水火不容。在新旧党之争中苏轼个人政见与新党南辕北辙,站在了旧党一边,而王安石则是新党的,两人免不了发生冲突。王安石位居丞相,关于政事苏轼提出不同意见时他常在神宗面前进言希望能够贬黜苏轼,还说他是“邪险之人”,但神宗并没有予以理会。

3、佛门之交苏轼一生所交朋友甚广,其中不乏修行佛道之人,其中最为著名的应是以砸缸闻名的北宋著名文学家司马光重新当上了宰相,王安石变法遭到全盘否定,新法全部被废。但原本作为保守派的苏轼却主张对新法不能全盘抛弃,应该区别对待,把好的留下,不好的摒弃。于是苏轼被贬谪到瓜州,在瓜州时结交的佛印和尚。他们之间流传下来的故事有趣味而富有哲理。要知道,苏轼虽然信仰儒学,但也喜欢道家佛教,却不喜和尚。

布衣之交的典故和亲情友情爱情对苏轼的影响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